法源講寺
位於新竹市古奇峰,
詳細地址:高峰路236號,
為北台灣佛教名剎之一。
法源講寺
是斌宗上人的開山道場,
除發揚天台精神外,
並全力推展佛教藝術文化的提昇工作。
建築之設計風貌,
完全融合於宗教與藝術之理念,
並接續傳統之精神,
不僅頗具殿堂之豐厚,
亦有庭園山林之靈秀。
法源講寺
不似一般傳統佛寺擺設冗雜,
僅以精神性的表徵為其重點,清新脫俗。
法源講寺
外觀與一般佛寺不同,
兼具中國傳統與現代風格形式,
神龕內的佛像神采特殊,
應是楊英風所塑,
而殿內擺設也簡樸莊嚴,
給人清新之感。
大殿右方為教室,
梵唄教誦均在此舉行。
覺風佛教術文化基金會亦設立於此,
並以佛教藝術文化之推廣、
佛教文化藝術品之收藏與交流、
佛教藝術文化書藉之印刷與發行、
培育從事佛教藝術之人才為其宗旨。
揚佛之光
法雲慈雨
法源講寺
之以佛教藝術作品做為烘托,
使得整個殿堂透著一股靈秀之氣。
是台灣少數幾間在寺前
加個講字的佛寺,顧名思義,
有高僧在此宣講佛教經典與教義,
而且將它視為此寺重要的活動與意義所在。
法源講寺的開山祖師斌宗上人,
彰化縣鹿港鎮人,
1924(民國13)年出家,
1933(民國22)年前往
福建、寧波等地學習天臺教法。
斌宗上人
於1937(民國26)年回臺弘法,
講習遍布全臺,
開啟台灣僧尼研究佛學經典的風氣。
1944(民國33)年在新竹古奇峰闢建法源講寺。
山林內婆娑的樹影
映著莊靜的殿堂讓人一身塵埃,
無意間隨著毓秀的景緻而至清淨。
第二代住持覺心法師,
除了繼承斌宗上人的法脈外,
極具藝術涵養的他,
與雕塑大師楊英風私交甚篤。
覺心法師邀請楊英風
為法源講寺塑造佛像與大型雕塑作品,
成為台灣佛寺建築中,
引入藝術家創作的先河之舉。
中國的十八羅漢
是由十六羅漢加上兩位羅漢,
傳聞十八羅漢乃乾隆所欽定,
但實際上明朝西遊記小說中已經出現十八羅漢。
分別是:賓度羅跋囉墮闍(Pindola-bharadvaja):賓頭盧(獅子吼第一、福田第一)。
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迦諾迦跋釐墮闍(Kanaka-bharadvaja)
蘇頻陀(Suvinda)
諾矩羅(Nakula)
跋陀羅(Bhadra)
迦理迦(Karika)
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
戍博迦(Svaka)
半託迦(Panthaka)
羅怙羅(Rahula)
羅睺羅(密行第一)那伽犀那(Nagasena)
伐那婆斯(Vanavasin)
阿氏多(Ajita)
注荼半託迦(Cuda-panthaka)
迦葉波尊者(Kasyapa 迦葉尊者)
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梅呾利耶尊者(Maitreya)
君徒般歎(取籌好運第一)。
這座造型獨特的華藏寶塔,
塔內一樓除斌宗上人舍利外,
尚有諸多往生信徒靈骨安奉於內,
內璧亦由楊英風親手雕砌地藏菩薩法相,
也是楊英風身後的埋骨之地。
沒有進去內部參觀。